6月中旬正值杨梅产季,一进入浙江省仙居县城,就能看到路边连片的杨梅摊位。周末有大量外地牌照汽车停在路边,不少游客提着一篮篮杨梅塞满后备厢。
不同于其他水果,杨梅的果肉直接裸露在外,咬一口软糯,嘴里瞬间饱满汁水,风味浓郁,酸甜可口。成熟的杨梅颜色红得发黑,越“黑”越甜。
仙居杨梅好吃,但采摘辛苦。露天杨梅产季集中在6月中旬后的一个月。其间,每天凌晨两点,山林里开始露出星星点点的探照灯光,那是上山采摘杨梅的农户。他们会通宵忙碌,直至太阳升高。如遇雨天,杨梅味道会变淡,卖不出好价钱,也不宜采摘。
郭帅今年33岁,从17岁起,便留在老家仙居县埠头镇大庄村种植杨梅。当年,他的父亲响应政府号召,将家中的橘树全推倒,改种了杨梅,“我们家15亩地一次性改种,还是需要很大勇气的。”
上世纪90年代,仙居县政府意识到杨梅作为经济作物的重要价值。自此,仙居县政府和当地农户开始了大范围种植杨梅的转型,并打造“仙居杨梅”的地标品牌,引导杨梅产业走高质量发展道路。
给杨梅树更富余的阳光、养分乃至生长空间,这是它长成“精品”的重要逻辑之一。当地政府为了保持绿色生态和杨梅品质,还规定了更为严格的用药要求:在杨梅成熟前半个月,严禁使用农药。
杨梅采摘前,当地镇政府会派专人挨家挨户抽检杨梅表层是否有药物残留。那些从果园里采摘的杨梅样品被封在塑料袋里,外面标好姓名和果园地点。一旦样品检测不合格,果园里的杨梅将被悉数“处置”,不得流入市场。
在杨梅的流通环节,农残检测依然严格。各个杨梅集市都专门设有免费的检测中心,任何人都可以随时拿着杨梅去检测药物残留情况,“这样,我们卖得放心,大家吃得也安心。”郭帅说。
“杨梅吐气”:浙版特色农业样本
在仙居,每天早晨6点开始,他们会背着采摘的杨梅送到电商老板的家门口。他们将一筐筐杨梅倒在门口的平台上,任老板认真地一个个分选,再按照杨梅的大小规格结账。
王旭伟今年35岁,是仙居县坎头村里有名的电商老板。10年来,他在坎头村教了六七个徒弟。他们刚开始帮着师傅干活,顺便学习如何经营电商,随后都纷纷自立门户。
2013年,王旭伟成立合作社,跑通了“农户+合作社+电商”的模式。2019年,王旭伟开始在拼多多开店。现在,他每天的发单量大概有1000单,“好的杨梅供不应求,如果我们的供货更多,发单量应该会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