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网广东新闻7月24日电 (索有为 王若琳)深圳大学化学与环境工程学院党委组织“智趣科学”团队中已考取教师编制或被录取为研究生的17名大四同学,在今年3月到6月期间前往浰源镇中心小学开展了为期一学期的科学课支教活动。
四年级2班的黄金耿同学在科学课上被《小灯泡发光了》一课深深吸引,不断尝试连接电路。当点亮小灯泡时,他眼迫不及待地向授课的邱韵婷老师展示他的成果。
支教老师温斯婷为孩子们上课,注重让学生建构科学模型。她说:“建立科学模型有利于引导学生用科学的观点系统地认识世界,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让他们在日常生活中亲近科学、运用科学。”
一个学期下来,四年级支教团队在浰源镇中心小学完成了《植物的生长变化》《电路》《岩石与土壤》三个单元的授课,共开展了14次课。
受限于当地条件与课程时间,支教团队无法将每一堂科学课都以实验课的方式进行讲授。于是,支教团队在学校已有的实验室场地基础上进行改造,添置实验器材,孩子们终于有了“共建科学实验室”。
学院党委书记李翠华、党委副书记徐晓玲日前带队来到学校举行“共建科学实验室”揭牌仪式和科学课程讲义捐赠仪仪式,并慰问支教同学。
“学院师生给浰源镇带来的不仅仅是简单的教育课程,更是建立科学教学体系和乡村教育帮扶的标杆。”深圳大学驻浰源镇帮扶工作队干部杨建说。
浰源镇中心小学校长陈培泽表示,大学生们的授课令乡村小学生增长见识、拓宽科学视野,他在孩子们身上看到了很大的改变。(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