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网广东新闻8月26日电 (孙秋霞 谭山山)岭南文化新讲第二十七讲暨《随笔》杂志四十五周年讲座近日在广州楠枫书院举行,南京大学文学院教授沈卫威将“激进”和“保守”作为进入民国时期中国大学的路径,讲述现代大学这两大学统的格局与传承。
今年11月,中山大学将迎来建校百年纪念庆典,从此跻身“百年学府”行列。在沈卫威看来,中山大学和北京大学,这两所一南一北、距离遥远的大学,实际上属于同一“学统”。
1917年,蔡元培招引陈独秀、胡适进入北京大学,此后,北大师生引发了新文化—新文学运动的浪潮;1922年1月,《学衡》创刊,东南大学反对北京大学新文化—新文学运动的势力形成。
“从思想观念、文学创作到学术研究,南北两所国立大学的大学精神和学术理念出现了明显的差异,最终形成不同的文学立场、学术范式,并呈现出新旧不同的文脉和‘学分南北’的局面。”沈卫威表示。
沈卫威分别用“激进”和“保守”来描述这两所大学所代表的传统,即“新青年派”和“学衡派”。他认为,北京大学、中山大学、武汉大学、清华大学、青岛大学(山东大学)、西南联合大学、台湾大学的人文学科是一个学统,关键词是“激进”,因为它们有师资的内在关联。特别是北大文科教授,支持后几所大学学科建设,同时也带来北大求新、求变的学风和自由主义思想资源的发散。抗战时期,“学衡派”成员主要集中在浙大。
“到了现代大学两大学统形成的时候,南北的概念逐渐被抹掉了,变成了形而上的‘激进’与‘保守’这两种文化姿态的分野。南与北,不仅要沟通,更要在更高的层面去融合、求同。”沈卫威说。(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