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30日,以“洄游与共生”为主题的首届松山湖双年展在东莞松山湖开幕。本届展览共分为六大板块,50组横跨艺术、建筑、设计及机构实践领域的参展者,以多维度艺术创作,勾勒出松山湖新城自然与人文共生的全域图景。
此次展览由东莞松山湖高新区管委会指导,东莞松山湖商文旅有限公司主办,中国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深圳分院、上启艺术共同策展。
50组跨界力量、六大板块
全域图景激活城市人文空间
横跨艺术、建筑、设计及机构实践的50组参展者,以装置、影像、数据地图等多样化媒介为工具,深入挖掘松山湖的自然肌理与城市记忆。
值得关注的是,30余项全新委托创作作品实现了“空间介入式”表达:有的以环湖步道为画布,有的激活工业遗存空间,有的打造在地公共艺术装置……将松山湖的“生产制造传统、生活哲学与生态智慧”转化为可感知的艺术语言。
此次展览以六大板块构建起松山湖的立体文化图谱,实现了从宏观地景到微观空间的全覆盖。
其中“公共艺术板块”将27组/件装置作品散落于松山湖环湖区域,在尊重自然原貌的基础上,打造可互动的在地体验,探索“回归地方”与“重返公共”的价值命题;“主题展‘具身’”则以二十余组/件艺术作品聚焦“身体—空间—城市”关系,探讨心智、城市化、技术、消费符号与生态伦理等彼此交错、相互渗透的当代议题,与松山湖的“技术人文”氛围深度契合。
“文献展”以“解码—回溯—兑现—迭代”为主线,通过历史档案梳理松山湖20多年“园城蝶变”历程,成为新城发展的“可访问档案”;“特邀机构板块”汇聚深圳、广州、重庆、香港、澳门、旧金山六家愿景各具的艺术机构的案例,展现“行动中的机构”如何搭建公共对话平台,呼应粤港澳大湾区“合作创新共同体”定位。
此外,“改造设计板块”以5处江库联网原水管道工作井与5处滨湖建筑景观为对象,进行创意改造,在工程理性与美学感知间找到平衡,赋予公共空间“二次生命”;“公共项目板块”则以贯穿展期的十余场活动,以“关系美学”为核心推动“艺术日常化”,让市民成为文化创造的参与者,各板块相互呼应,共同激活松山湖的城市文化空间。
双年展助力建设未来之城
培育城市人文基因
本届展览将持续到2026年1月30日,跨越国庆、元旦等多个节假日,为市民提供秋冬春三个不同季度的度假式观展体验。期间还将在不同阶段持续推出十余场参与式共创、工作坊、艺术行走与田野研究等公共项目活动,回应松山湖的自然人文地景,构建“学术—艺术—公众”的对话桥梁。
在东莞松山湖建设“世界一流科学城”的未来坐标上,这场双年展的意义更显深远——它不仅为松山湖留存了“从水库到科学城”的发展记忆,更以艺术为媒,为这座科创之城培育了“科技有温度、人文有深度、生态有广度”的城市基因。
未来,松山湖在追求科技创新突破的同时,始终保持人文生态的鲜活与多元,最终成长为兼具“硬核科创实力”与“柔软文化魅力”的粤港澳大湾区标杆新城,而首届松山湖双年展,正是这幅未来图景的序章。(李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