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网广东新闻2月14日电 (记者 索有为)深圳市人民医院手术室里日前上演了令人振奋的一幕:一枚形似“小伞”的生物可降解封堵器,在超声波的精准导航下,成功修补了患者心脏上的“漏洞”。这个救命的“心脏补丁”将在12个月后完全降解,最终化作水和二氧化碳排出体外,真正实现“术后无痕”。
该手术由广东省人民医院张智伟教授指导,深圳市人民医院心血管内科团队实施。
53岁的琴姐身体一直很好,虽体检发现有先心病但也无不适。前几日晚上在弯腰捡东西突发眩晕,左边肢体麻木无力,心慌难受,很快来到深圳市人民医院卒中中心。
神经内科主任付学军立即安排检查,发现是右侧顶叶急性脑梗死,合并先天性心脏病—房间隔缺损,遂争分夺秒进行溶栓,并联系心内科主任高虹会诊。
高虹介绍,琴姐的心脏左心房和右心房之间,有个6毫米的“破洞”。传统治疗需植入金属封堵器,但目前临床常用的先心封堵器是由镍钛合金丝编织而成,其中镍含量超过50%。全球首款生物可降解卵圆孔未闭封堵器和生物可降解房间隔缺损封堵器先后上市,均为国内自主研发,能很好解决“金属补丁”的现存问题。
深圳市人民医院心内科是全国首批生物可降解技术开展单位。2024年6月,袁杰主任带领团队完成“可降解”封堵器首植。
经过完善术前检查和充分术前准备,琴姐决定尝试最新技术。在超声科团队的密切配合下,仅用半小时就完成手术,琴姐第二天已能下床活动。
随着该技术的普及,将有更多先心病患者告别金属植入物。(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