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网广东新闻2月28日电(王华 肖晴)高架桥、快速路、过街天桥等桥下空间往往被忽视或闲置,形成城市中的消极“灰空间”。广州市规划和自然资源局近日组织媒体调研改造成果,广州市正以以绣花功夫推进桥下空间的高效利用,将“灰空间”挖掘成有效资源。
广州市旧城区人口密集,公共活动空间明显不足。广州挖掘桥下空间资源,通过“巧用”、“活用”将其改造为休闲、文化和运动等多功能区域,融入地方特色文化元素,成为市民活动驿站,展现城市历史文脉。
如,珠江景观带边上的猎德大桥临江大道桥下空间通过优化慢行路径、增设活动场地,为江边游客和周边市民提供一处富有岭南文化韵味的临江缓跑路径驿站和公共休闲活动公园。
在黄埔区北师大二纵路桥下空间设置街头公园,配建主题统一、别有趣味的儿童攀爬区、沙池、滑梯、摇椅、有氧健身设施,为南岗河生态景观廊道提供一处休憩活动驻点。
同时,广州城区也存在停车难、公共交通出行配套不足的问题。桥下空间具有良好的区位交通条件,采用低成本微改造方式,利用桥下空间设置停车场、公交场站等交通设施,满足周边地区停车配套和公共交通服务的需要。
如,环城高速奥体段利用有限的桥下空间建设了广州首个AGV立体停车库,有效解决了周边停车难问题,提升了空间利用效率,并为城市交通管理提供了创新方案。
广州市规划和自然资源局相关负责人表示,桥下空间的多功能利用不仅提升了城市的整体品质,还为市民的生活带来了便利与美好,这些改造让城市变得更加宜居、宜行、宜游。(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