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北京|重庆|福建|甘肃|贵州|广东|广西|海南|河北|河南|湖北|湖南|黑龙江|江苏|江西|吉林|辽宁|内蒙古|宁夏|青海|山东|山西|陕西|上海|四川|天津|新疆|兵团|云南|浙江
星空下,“广州阳台”上 ,名医廖宁畅聊医学与人生
2025年03月24日 11:02
来源:广州日报

  3月8日晚7时30分,珠江畔的广州报业文化中心“广州阳台”上,医学人文之光点亮。

  由广州日报健康有约工作室联合广报文化精心打造的医学人文访谈节目“星空夜话”首期特辑,在广州日报新花城App、“广州日报健康有约”视频号等平台上线,以专业科普献礼,和万千女性共赴守护健康的星空之约。

  融汇科技硬核与人文柔光,本期策划是广州日报金牌健康科普栏目“名医大讲堂”举办17年来的再次推陈出新。

  围绕“科技有温度 花开无边界”的主题,著名乳腺癌专家、广东省人民医院外科乳腺科行政主任廖宁教授就乳腺癌为何“盯上”年轻人、抗癌与生育力保存、女性健康意识的转变、“精准乳腺外科”向“微创无痕化”方向的发展、人工智能医疗技术交融等话题,与广州日报记者任珊珊进行对谈。


  年轻化:不健康习惯让更多年轻女性“中招”

  2025年2月,世界卫生组织下属的国际癌症研究机构最新报告显示,目前全球每分钟就有四名女性被诊断出患有乳腺癌,一名女性因该疾病去世,且这一态势仍在不断恶化。到2050年,全球乳腺癌新发病例预计将增长38%,每年因该疾病死亡的人数将增加68%。

  伴随着全球范围内发病人数的不断上升,患者年轻化趋势也愈发明显。

  是什么原因让年轻女性中招?

  作为深耕这一领域近三十年的专家,廖宁教授坦言,新增癌症病例给个人家庭和社会带来了巨大挑战,当患者确诊年龄在五十岁以下,甚至更为年轻的二三十岁时,她们遭遇的冲击更大,不仅要抗癌,还有个人生活议题的规划,包括工作、婚育等。

  她说,早发性癌症确诊率攀升,部分得益于检测技术的进步。随着鹰眼B超等精密影像检查设备的运用,女性健康意识的提升,接受更多的防癌体检筛查,在客观上提高了癌症检出率。

  但肿瘤发病的成因诚然十分复杂,有先天携带基因,也有后天不健康的生活习惯,例如吸烟、长期疲劳、心理压力过大、过量饮酒等。不良习惯会加速细胞的自然老化,让其逐渐丧失自我修复能力的过程,积累基因突变,并在累积到一定程度时发生癌变;当人体的免疫功能随年龄增长逐渐衰退时,癌细胞就获得了疯狂增殖的可乘之机。

  保生育:为年轻女患者保留一扇孕育的窗

  在一些女性看来,女性自我的完整性,体现在社会角色的多样化。对于未婚未育的乳腺癌患者来说,抗癌治疗会否剥夺其实现社会角色转变,当上妻子、母亲的机会?

  对此,廖宁认为,是时候打破抗癌与生育之间的对立了。“以往未婚未育的患者都不敢想抗癌之后还能孕育属于自己的小生命。但随着乳腺癌治疗水平的不断进步,越来越多的年轻患者实现了治愈,我们对抗癌过程中生命质量的考量更为深入。”廖宁说,从诊断的那一刻起,医生就会充分考虑患者的各种需求,比如生育需求,从而定制更加个性化的治疗方案。 比如在省医乳腺科,每周三晚上便是固定的国际多学科会诊时间,来自全球的多学科顶尖专家共同为患者打造适应需求的抗癌方案。

  廖宁分享了年轻女患者阿妹的故事。2021年12月,26岁的她确诊右乳乳腺癌,一个月后接受保乳术。按照常规方案,阿妹的情况需要接受辅助放疗,但这会损害卵巢、影响生育的。阿妹还很年轻,刚结婚、很喜欢孩子。为了让她日后还有机会当上妈妈,乳腺科和生殖医学科共同会诊,赶在放疗开始前,为她实施了生育力保存,冷冻了几枚胚胎,随后才开始辅助放疗和内分泌药物治疗。

  2024年6月,一直规律复查、肿瘤没有再复发的阿妹找到医生,表达了想要孩子的意愿。最终,阿妹如愿接受了冷冻胚胎移植。最近,好消息传来,她已经成功怀上了宝宝。

  人是有血有肉的人,医学并非唯有冰冷的器械。医生们的所有努力,便是为了让无数个“阿妹”在治愈疾病的同时,对未来的人生依然保有希望。

  抚伤痕:让那些令人心碎的疤痕不复出现

  对谈中,廖宁很有感触地回顾了乳腺癌的外科手术史,最初的根治性手术需要把胸大肌、胸小肌连同乳腺同时切除,术后女患者的胸壁上,一根根肋骨的轮廓清晰可见;后来的改良根治手术,胸肌能够保住了,乳房仍然要切除。直到近代,系统性全身治疗、局部放射治疗等手段的加入,让保乳得以实现。而近年来,医学对乳腺癌的理解已深入到分子和基因层面,一大部分病人还可免受化疗之苦,可以说,乳腺癌外科手术已经实现了巨大的跨越式发展,极大提高了患者的生活质量。目前,在省医乳腺科,乳腺癌保乳手术的比例达到了50%。

  但廖宁却说:“不够。”

  因为,手术在乳房上留下的那些触目疤痕,将会是女性永远的痛。即使保乳,那些伤疤、那些不对称、那些不再完美,都将永远伴随着女性的一生。身为女性,对于女患者的那些感受,廖宁有着更深刻的共情:“让我的病人不需要再面对那令人心碎的疤痕,这是我们永远的追求。”

  令人欣慰的是,机器人手术出现了。AI人工智能加持下的四个机械臂能够从乳房后壁进入,迅速找到乳腺深部的癌细胞,精确到毫厘地确定肿瘤和正常组织的边界,精准地将肿瘤剜除,从而让无痕手术成为可能,让女性不再需要为健康牺牲美丽。

  当一位复杂乳腺癌患者在接受机器人手术,最终免于大面积切除,完整切除病灶还保住了乳房形态后,她说:“我终于能拥抱自己了。”

  “听到这句话,我心里知道,这个决定是对的,这条路走对了,也应该一直走下去。”

  望未来:愿每一朵花都能在属于自己的春天盛开

  “愿你如玫瑰,风雨后依然绽放。”

  “每一场战斗,你都不是独自一人……”

  在节目的尾声,观众们发来的祝福让廖宁心生感触。她想起了一位患者术后种在病房的一盆小雏菊,满心期待着花开那日,便是病愈之时,她想起了每台手术前别在手术服上的粉红丝带,她想起了自己从医多年的信条:“医学不仅是技术,更是对生命的信念。”

  基于这一信念,廖宁团队将AI辅助的超声车开进了社区,开进了偏远地区,覆盖10万+女性开展乳腺癌健康公益筛查,将早期诊断率提升40%。“即使在这个过程只是早发现一例,那我觉得也是意义非凡的。”

  对于乳腺癌防治的前景,廖宁也做出畅想和期许:“在不久的未来,相信以AI为代表的技术革新,将继续照亮乳腺癌的治愈之路,为临床治疗带来里程碑式的变革。无论是对早期癌细胞的追踪,还是治疗手段的更新、药物的迭代、精准微创手术的精进,AI都将大有可为。”

  她说,医学的终极目标,是让患者不仅“活着”,更要“生活着”——像这些花儿一样,经历风雨,依然能热烈地拥抱阳光。

  “请相信,医学的进步将使你面对美丽与健康的选择题时,不必二选一。祝愿每一朵花,都能在属于自己的春天盛开。”

  策划/黎蘅、任珊珊、祝勇

  制片/张帅

  出镜记者/任珊珊

  文/广州日报新花城记者:周洁莹

  广州日报新花城编辑:李津

【编辑:方伟彬】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Copyright ©1999-2025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