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北京|重庆|福建|甘肃|贵州|广东|广西|海南|河北|河南|湖北|湖南|黑龙江|江苏|江西|吉林|辽宁|内蒙古|宁夏|青海|山东|山西|陕西|上海|四川|天津|新疆|兵团|云南|浙江
“一带一路”医疗合作:中国智慧与全球健康的双向奔赴
2025年06月24日 18:39
来源:中新网广东

  “中国内镜技术已从‘引进学习’阶段迈向‘创新引领’,尤其在内镜黏膜下剥离术(ESD)等领域,操作精细度与规模均领先欧美。”北京友谊医院院长张澍田表示,“东方人使用筷子的精细动作优势,让ESD技术在操作灵活性上更具竞争力。”

  “改革开放以后,20世纪70年代末,世界刚刚开始运用内镜。差不多到90年代,那时候第一次有现场直播的技术,大家学得就更快,受益的人群更多,再之后国内顶级院和国际水平也差不多,之后就普及到地、市、县一级,逐渐从21世纪开始,基本上全国整体水平就提上来了。”张澍田说,如今在我们国家,一些顶尖三甲医院的内镜中心建设和内镜运用技术是国际一流水平。

  “比如说我举个简单的例子,内镜下切除食管、胃、结直肠早期癌症的技术叫ESD,这个是国际领先的,一个是(诊疗)规模,一个是精细程度。”张澍田以内镜黏膜下剥离术(ESD)为例表示,东方人从小习惯用筷子进食,小关节相对灵巧,因此我们在内镜技术使用方面精细度方面比较领先。

  在“一带一路”倡议下,中国内镜相关的专家团队和企业不仅为东南亚、中东、非洲等地的医疗机构提供先进的诊疗理念与设备,还通过技术培训、联合研发等方式,助力当地医疗团队提升消化道疾病早筛与微创治疗水平。

  “在我们国家,内镜检查应用很广泛。我遇到的最常见疾病主要是胰腺或胆道疾病,比如胆胰系统恶性肿瘤、胆胰管梗阻性结石。”布莱恩・克里斯托弗・科・劳(Bryan Christopher Co Lao)来自菲律宾,他在菲律宾马尼拉中华总医院暨医疗中心从事胃肠病学和高级内镜检查工作,“但目前在开展这些手术时确实存在一些限制,所以我希望能看到更多介入性超声内镜(EUS)相关操作,例如胆道支架置入术、胆胃吻合术等,这些都是我希望能在这里观摩学习的”。

  近日,一场跨越国界的医疗技术交流活动在北京友谊医院上演。来自俄罗斯、菲律宾、葡萄牙、埃及等“一带一路”共建国家的医生们齐聚于此,通过“第七届‘一带一路’友谊高级消化内镜学国际大讲堂”暨“友谊一带一路开立国际内镜学院”项目,学习中国先进的内镜技术。

  布莱恩・克里斯托弗・科・劳在讲堂上可以亲自动手进行内镜黏膜下剥离术(ESD)和超声内镜(EUS)操作,尤其是使用这里提供的设备,“这里一些设备在菲律宾是没有的,这是最大的收获。”他表示,到目前为止,ESD内镜的操控性很好,超声内镜的灵活性也很高,无论是进行简单的活检还是介入操作,设备性能都很出色,图像质量也非常好。“这与我们在菲律宾使用的设备以及在香港地区培训时使用的设备相比,都有明显优势。SonoScape(开立医疗)内镜的成像效果同样很棒”。

  “内镜检查在葡萄牙的医疗体系中占据重要地位,特别是在癌症筛查项目中。”葡萄牙波尔图肿瘤研究所胃肠病医师迪奥戈·蒙特罗(Diogo Monteiro)表示,在北京友谊医院的学习经历让他受益匪浅。他观摩了许多复杂且高难度的病例,例如通过内镜取出胆囊结石的创新技术。此外,他还接触到了许多有趣的病例,并与中国专家及其他国家同行进行了深入交流。他认为中国医生的专业专注和设备成像质量令人印象深刻。

  “如果用一个词形容这次经历,我会选择‘知识共享’。”迪奥戈·蒙特罗强调,本次活动的最大亮点在于与中国专家及其他国家同行的知识交流。同时,他也特别提到中国人民的热情接待,使他倍感温暖并深表感谢。

  “医院自2016年启动‘一带一路消化内镜大讲堂’以来,已为10余个国家培训超100名学员,主要包括内镜检查的规范性、ESD、ERCP、EUS等相对先进的技术,还有胆胰管相关的内镜治疗。”北京友谊医院副院长李鹏表示,中国专家团队针对不同国家需求设计课程。

  来自“一带一路”共建国家的医生也很珍惜这些培训机会,“曾经有一位埃及医生,由于在他自己国家里没有活体动物的培训,所以他在中国做消化内镜培训的时候,从早晨一直做到次日凌晨3点,因为他觉得这种机会非常难得。”李鹏回忆称:“此后在一些国际会议上看到上过培训班的医生们,我们见面都是很亲切的,会说一说自己的进步和发展,都会非常好。”

  随着中国内镜技术实现跨越式发展,凭借更高清的画面质量、更灵活的操作性能以及丰富的临床解决方案,国产内镜正加速迈向国际市场。

  开立医疗国内内镜市场部负责人陈连心表示,中国内镜技术发展与国家经济、企业实力提升紧密相关。早期,国产内镜产品与进口产品相比存在差距,经过十余年持续投入研发与市场教育,如今已与进口厂商比肩。今年,企业推出融合AI技术的智能化产品,凭借中国领先的AI优势,更有信心成为全球内镜技术合作与发展的推动者。对企业而言,技术与市场积累已达新高度,“走出去”是必然选择。

  “我见证了消化内镜这十几年的进步。”李鹏表示,2017年时,国产内镜在国内市场占有率不足3%,国际市场占比更低。随着国家实力提升,消化内镜领域的理念、产能及制造技术不断进步,目前国产内镜在国内医院的市场占有率已达20%~30%,在俄罗斯、南美、西亚等部分国家市场表现突出,口碑良好。

  恩里克・科埃略(Henrique Coelho)目前供职于葡萄牙费尔南多·丰塞卡医院,是一名胃肠病科住院医师。在这次培训中,他学习了利用重力和牵引力辅助内镜操作的新概念,同时通过实际临床操作,掌握经内镜胆囊取石等技术。

  “在西方国家,我们对中国内镜设备的质量和成像效果了解不多。如果用一个词概括我对中国内镜设备的印象,那就是‘可靠’。”恩里克・科埃略表示,这种跨国交流为年轻内镜医师提供了宝贵的成长机会。

  爱资哈尔大学医学院肝病、胃肠病及传染病科的讲师穆斯塔法・艾哈迈德・哈迪・阿卜杜拉(Mustafa Ahmed Haridy Abdellah)所在的埃及南部地区,ESD专家稀缺,每年仅能完成约30例手术。穆斯塔法所在医院的科室负责人希望他未来能到中国深造,以解决当地患者的需求。“ESD技术可通过微创切除阻止食道病变恶化,避免传统手术的高风险。”他说。

  穆斯塔法表示,埃及医院大量使用SonoScape(开立医疗)等中国品牌的内镜设备,此次培训让他深入理解设备与技术的协同逻辑,“中国专家不仅教‘如何做’,更讲‘为何做’,事实上,现在还有很长的路要走,我还需要更多经验”。

  从北京友谊医院的培训课堂到共建国家的临床一线,中国专家团队让“一带一路”倡议在医疗领域落地生根。自“一带一路”倡议提出以来,开立医疗积极投身其中,成为坚定的共建者。凭借在超声医学影像、内镜诊疗、微创外科、心血管介入等多领域的技术沉淀与创新成果,通过举办多届“友谊高级消化内镜学国际大讲堂”,邀请“一带一路”共建国家内镜专家参与培训,将中国先进内镜技术和临床解决方案分享给世界,加强了各国间的医疗技术交流与人才培养。

  正如张澍田所言:“中国内镜的发展愿景,是在规范中创新,以微创技术造福更多百姓。”通过“一带一路”医疗合作,中国专家不仅是共享技术,更与共建国家共同培育本土医疗人才,这种“授人以渔”的模式,正让“健康丝绸之路”的红利持续惠及全球。(完)

【编辑:黄强】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Copyright ©1999-2025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