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东,中国制造业的“世界工厂”,承载着全国近五分之一的外贸出口份额。数以万计的中小制造企业在此扎根,曾凭借“世界工厂”红利与稳定的海外订单,撑起发展一片天。然而,近年来全球经济格局深度调整,广东不少中小企业急需寻找新增长路径,开拓国内市场,成了破局关键。
但内销之路并非坦途:缺乏对国内消费者需求的精准洞察、不熟悉国内电商运营逻辑、没有成熟的渠道资源和品牌影响力,这些 “短板” 让许多企业在转型初期屡屡碰壁。此时,以京东京喜自营为代表的电商平台,凭借对下沉市场的深刻理解、供应链能力以及全链路帮扶体系,帮助广东中小制造企业打通内销堵点,实现从 “外贸贴牌” 到 “内销品牌” 的跨越,成为“广东制造”突围的生动样本。
京喜提供全链路解决方案,外贸企业实现“无痛”转内销
对做外贸代工的广东企业来说,转内销最怕“从零起步”,而京喜自营模式,精准解决企业这些痛点。
东莞宝玺服装就是典型例子。这家2005年成立的牛仔服饰老厂,八九成销量靠外销,核心市场在美国。2025年关税战突袭,负责人王诚伟至今焦虑:“当时订单还在生产运输,后续单全黄了。”
此前王诚伟不是没试过转内销,但因为种种原因无奈搁置,其他平台试水也因不懂运营无果。直到对接京喜,局面才扭转。平台帮着优化产品、运营店铺,王诚伟只需管好牛仔研发和工艺。如今,宝玺服装忙着筹备年前订单,还计划融入国际牛仔工艺,“以后国内外双循环,再遇风险也能扛住。”
广州布兰婷的转型也很顺畅。这家文胸辅料头部企业,年产值1亿元、外贸占比70%,产品远销欧美、东南亚。关税冲击下,滞压的一次性胸贴成了难题。8月在京喜上线后,首战成交数千单,后续销量还在涨。
在京东京喜助力下,这些受关税政策调整、国际市场波动等影响的外贸企业“无痛”将部分积压销售从国外转向国内。
从“卖产品”到“创品牌”,京喜赋能内销长期竞争力
不少广东外贸企业手握产能与品质优势,却困在“代工思维”里——缺市场洞察、没线上渠道、少品牌运营能力,只能靠“薄利多销”赚辛苦钱。
京喜自营的核心价值,在于通过“渠道搭建+趋势洞察+品牌塑造”,帮企业跳出“贴牌生产”的局限,从“被动卖产品”转向“主动创品牌”,真正构筑起内销长期竞争力。
睿森生物是 2014 年成立的国家高新技术企业,线下覆盖全国22个省4个直辖市、外销遍及多国,可面对线上市场却“手足无措”。负责人坦言:“线下卖得还行,想做线上却没头绪,连用户画像是啥都不知道,更别提推‘爆品’了。”
对接京喜自营后,平台先以“类自营模式”补上睿森生物的渠道短板:从产品采购到终端销售全流程包揽,不用企业组建线上团队;再“手把手”教品牌建设——图片怎么优化提升点击率、文案怎么写促进转化、包装怎么设计凸显质感,甚至后端供应链规划都给专业建议。
京喜更关键的“趋势洞察”,让企业精准踩中市场需求。今年4月入驻后,京喜自营结合消费趋势,建议睿森生物夏天主推清爽型护肤品、秋天提前备货保湿产品、冬天指导打造护肤“爆款”。“以前做线下,常因摸不准需求积库存,现在跟着趋势走,库存压力小了,回款快了,能多投钱研发。” 负责人称。
如今,睿森正计划把研发7年的吸附面膜在京喜首发,“京喜不只是卖货,更是帮我们把技术优势变品牌优势,这才是真赋能。”
东莞信咏泰则在京喜助力下,实现“品类扩张+市场扎根”双重突破。这家小家电企业整体年产值过亿、外贸占比 65%,产品远销美、英、东南亚,却没有国内线上销售经验。关税冲击下,大批小家电积压,转型迫在眉睫。2025年发力京喜后,信咏泰内销市场迅速打开,整年销售破百万GMV,订单近10万单,仅4月以来就有 5万单、82万GMV。目前与京喜合作的小家电已经从电吹风逐步扩展到理发器、风扇、美容仪器等多个类目。
以前只能被动接代工单,如今的信咏泰有了稳定客群,还能根据用户反馈优化产品、提升品牌心智,相当于有了自己的“小市场”。
从广东到全国:外贸转内销“京喜路径”成功实践
广东中小制造企业的内销“新生”,不是孤立案例,而是全国外贸企业借力京喜平台破局的缩影。
数据显示,截至目前,京喜自营吸纳广东产业带内外贸商家4000多家,2025年订单量已超过1.5亿单。
而在广东产业带之外,京喜自营持续推进落实京东2000亿出口转内销扶持计划,还与义乌、福建等地展开深度合作,帮助多个产业带的外贸企业转型内贸。
京东京喜的价值从未局限于“卖货渠道”,它更像一座“转型枢纽”:一边承接国家外贸转内销的政策导向,把平台的支持转化为企业能直接感知的“精准赋能”;一边链接产业带的制造实力与国内消费市场的需求潜力,帮企业跳过“试错成本”,快速找到从“代工”到“创牌”的路径,更让“中国造”的好产品触达国内消费者。
这种“政策-平台-产业”的联动,不仅帮中小制造企业熬过外贸困境,更在重塑中国制造业的内循环生态:让企业不再依赖单一海外市场,而是在国内找到长期增长的“第二曲线”;让“中国制造”从“规模优势”转向“品质、品牌优势”。为中国从“制造大国”到“品质强国”的跨越注入坚实动力。(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