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新网广东新闻11月5日电 (孙秋霞 谭山山)岭南文化新讲第三十四讲“潮汕历史的书写和今日潮汕”近日在汕头举行,历史学家、《潮汕史》作者黄挺表示,潮汕的海洋文明比农耕文明还要早千年以上,这里的地理因素,促使潮汕人靠海吃海,形成了在海洋中闯荡谋生的传统。
在讲座现场,黄挺表示,自己在潮学领域属于“半路出家”。1982年,黄挺从华南师范学院(现为华南师范大学)中文系毕业,到韩山师专(现为韩山师范学院)工作时,最初的研究方向是古代文献。1988年前后,学界兴起地方文化研究热潮,黄挺的研究方向也从古代文献转向地方文献。1992年12月,黄挺调职到汕头大学潮汕文化研究中心,正式开启潮学之路。
他耗时30年完成的《潮汕史》是其更系统、更全面的“潮汕史观”的体现。
谈及《潮汕史》这部创作,黄挺解释道:“在这本书中,我只把‘潮汕’当作一个研究概念,它是一个‘区域’,却不是一个固定不变的地理实体。我们讲述‘潮汕’这个区域的历史过程,有两种地理的视角——中国大陆的潮汕和海洋世界的潮汕。”
黄挺认为,向内看,潮汕地区被称为“省尾国角”,位于中国大陆的边缘。如果向外看,潮汕地区向大海敞开,经由海洋来往世界各地的潮汕人构成了一个网络,“一个没有地理限制的网络,一个潮汕人的网络”。
在讲座现场,黄挺引述了陈达所著《南洋华侨与闽粤社会》中的一个案例,即一对兄弟在受访时表示,“我们父亲跟我们说,在家里耕这几亩地,还不如跑出去做一点小生意”。在黄挺看来,这是海洋文化影响之下才会出现的观念。(完)
京公网安备 11010202009201号] [京ICP备2021034286号-7] [互联网宗教信息服务许可证:京(2022)0000118;京(2022)00001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