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网广东新闻12月31日电 (记者 唐贵江) 日前,微众银行和财新智库联合发布《中国数字普惠金融发展报告》(以下简称“报告”)。
该报告在国家金融与发展实验室的学术支持下,基于行业观察和金融机构案例,盘点我国数字普惠金融的历史沿革与发展成就,并深入剖析数字普惠金融的实践现状与路径趋势。
《报告》显示,自正式提出发展“普惠金融”以来,中国普惠金融经历了从服务盲区到广泛覆盖,从单一信贷到综合服务,从数字化到数智化的跨越式发展。截至2024年二季度,银行业金融机构用于小微企业的贷款余额达78万亿元,较2018年末增长233%;我国移动支付普及率达到86%,位居全球第一。
报告指出,作为数字技术驱动的新型普惠金融模式,数字普惠金融以共享、便捷、低成本、低门槛等特性,与传统金融服务形成有机互补。这一模式不仅拓宽了普惠金融的边界,更已成为促进经济结构优化、推动创新驱动发展和增强社会包容性的关键动力。
近年来,以人工智能、区块链、大数据、云计算等为代表的前沿技术快速迭代升级,成为数字普惠金融发展的底层技术支撑。从趋势变化来看,《报告》洞察指出,银行业持续加大在金融科技领域的投入,加速推动数字普惠金融从“数字化”向“数智化”迈进。
展望未来,《报告》指出,数字普惠金融需要在创新与风险防控之间保持动态平衡,同时高度重视金融消费者保护,牢筑金融服务安全防线。同时,行业还须坚持金融工作的政治性与人民性,进一步提升国际竞争力,走好中国特色金融高质量发展之路。(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