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网广东新闻10月4日电 题:黄埔二十三期韦振东:受“一期”舅舅影响 考军校报国
记者 方伟彬 梅镱泷
“二十八岁空蹉跎,为谒故人入网罗;狐鸦结交吾有愧,悬睛(把眼睛睁大)待看事如何。” 今年94岁的韦振东流利地朗诵出这首诗,向记者讲起了这首诗词背后的故事。
已是鲐背之年的韦振东,不断地拿出他收集保存至今的资料,向记者讲述了曾经的峥嵘岁月和革命事迹。其中,这首诗是韦振东舅舅,黄埔军校一期学员王泰吉创作的诗词。
两代人与黄埔军校结下了不解之缘,深深地影响了韦振东的一生。1930年12月,韦振东出生于陕西临潼。受舅舅王泰吉影响,韦振东励志想成为一名军人,报效祖国。1948年韦振东成功考入黄埔军校成都分校,成为了一名黄埔学生,在校期间他主要学习炮兵专业知识。1949年12月毕业于黄埔军校第二十三期炮兵大队二中队,也成为大陆最后一批黄埔生。
面对记者,韦振东坦言,时间比较长了,年龄比较大了,有些往事已经记不清楚了,但是报国第一的信念至今难以磨灭。他说:“为啥要上黄埔,因为黄埔是个军事机关(学校),所以由黄埔(军校)出去以后,就能报效国家。 ”
“我在黄埔(军校)的时候,才十六、十七岁,我去的(时候)小。是怎么样去的,通过西安专门考试,(然后)到成都,在(黄埔军校)成都(分校)两年过程中,主要学炮兵技术,就是打那个当时中国造的大炮,学那个炮兵。(当时宿舍)一般都好几个人住一个房,生活比较艰苦一些。 ”韦振东认为,去黄埔军校学习,离不开舅舅对他的影响。
据韦振东介绍,他舅舅王泰吉是一名烈士,在黄埔军校期间便加入了中国共产党,是陕甘边照金革命根据地主要创始人之一。1934年1月王泰吉被派往豫陕边做兵运工作,途经陕西淳化通润镇时被捕,同年3月3日在西安就义,年仅28岁。
据悉,王泰吉于1924年考入黄埔军校第一期学习。同年加入中国共产党。1928年参与领导渭华起义,任西北工农革命军参谋长。1930年任杨虎城部骑兵团团长。1933年率部起义,后任中国工农红军陕甘游击队临时总指挥部总指挥、红二十六军四十二师师长。
王泰吉在牺牲前曾写下“堪叹国事日益非,屡经起义与愿违,莫行于先谁继后,自我牺牲视如归。功名不必自我成,革命实践作先锋,遗嘱同志莫顾虑,宇宙将来到处红。” 这些铿锵有力,落地有声的英雄豪语,体现出这名黄埔学员为革命而死,视死如归的钢铁意志,更充满着革命必胜的坚定信念。
王泰吉的这种信念还深深地影响着家族后人,尤其是韦振东。从黄埔军校成都分校毕业后,韦振东参加过剿匪作战等,新中国成立后韦振东又在西南军政大学川西分校进行学习。
1956年,韦振东成为了一名人民教师,并先后在西安市长安县中等学校、临潼武中、新中、华清中学任职。韦振东表示,无论作为军人还是教师,黄埔军校的革命精神始终贯穿着他的一生,影响着他的为人处世。
韦振东说:“黄埔(军校)这个路,我走对了。”他认为,黄埔军校同学们走的路是正确的,是为了祖国的繁荣。在韦振东看来,去黄埔军校学习的经历,实现了他的人生理想。
1924年,孙中山先生在中国共产党和苏联的帮助下,建立了黄埔军校。广大黄埔师生在反帝反封建、争取国家统一与民族独立的斗争中立下赫赫战功,为中国革命作出重大贡献。值此黄埔军校建校百年之际,作为曾经的一名黄埔学生,韦振东心中依然惦念着那些远在台湾的黄埔同学。
韦振东表示,希望两岸能够尽早“团圆”,共同建设祖国。 他坦言,他想说的话很多,但是最重要的一点,就是团结起来,为咱们的国家,为咱们这个民族。
韦振东戴上黄埔军校同学会赠送的“黄埔寿星”的红色长带,向镜头行了军礼。问及还有什么愿望,他说:“希望台湾的同胞,能够回归祖国,把国家建设得更好,这是我最后的话(心愿)。”(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