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网广东新闻8月14日电 (记者 程景伟)“湾社同行”粤港澳大湾区慈善救助社会服务能力提升研修班11日至13日在广州南沙创享湾举办,超过30名来自慈善救助领域的全省性社会组织及珠三角九市的社会组织负责人、业务骨干,开展了学习参访交流,促进互学互鉴。
研修课程围绕“慈善救助”全链条能力提升展开。在政策解读与应用层面,北京师范大学中国公益研究院剖析《社会救助法(草案)》中慈善组织参与的权责边界;中民社会救助研究院则聚焦“香港社会救助制度比较及大湾区救助协同”,通过制度对比梳理区域协同的政策基础与实践路径,为学员提供跨地域救助合作的政策参考。
在服务技能提升层面,广州市慈善服务中心就社区场景下慈善力量参与救助的运作模式,从需求调研到资源链接,提供可复制的实操框架;腾讯基金会关爱项目与中国公益研究院联合分享“数字化精准救助”实践,通过大数据实现困境群体识别与资源智能匹配;水滴公益项目相关负责人介绍“穗救易+水滴共助”模式。
湾区案例分析层面,多地实践样本提供了鲜活参考。其中,香港社区组织协会介绍“露宿者尊严计划”;澳门明爱解析紧急状态下志愿者与专业社工的统筹机制;广州法泽社区公益慈善基金会则通过社区案例,说明如何培育受助群体成为志愿者,实现救助服务的可持续覆盖。
此外,研修班还组织学员走进南沙区珠江街“穗救易・共助空间”和逸涛社区,实地感受慈善救助的南沙实践。(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