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北京|重庆|福建|甘肃|贵州|广东|广西|海南|河北|河南|湖北|湖南|黑龙江|江苏|江西|吉林|辽宁|内蒙古|宁夏|青海|山东|山西|陕西|上海|四川|天津|新疆|兵团|云南|浙江
清远清新:推行“四种模式”为“百千万工程”凝聚合力
2025年08月22日 21:17
来源:中新网广东
下迳村小华山景区。清新区“百千万工程”办公室供图

  今年以来,清远市清新区紧扣省委、市委“百县千镇万村高质量发展工程”(以下简称“百千万工程”)决策部署,始终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创新推行以工代赈、以奖代补、入股分红、积分激励“四种模式”,广泛发动群众深度参与乡村建设和治理,着力构建共建共治共享的生动格局,为推动“百千万工程”实现三年初见成效目标注入强劲动能。

  推行以工代赈模式,拓宽群众就业增收与技能提升渠道。为了更好地提升群众就业机会,清新区近年来重点聚焦基础设施建设关键领域,大力推广“以工代赈”模式,构建“项目+劳务报酬+技能培训+公益岗位”全链条机制,有效促进群众就地就业、技能水平提升,并保障困难群体稳岗增收。

  首先,强化用工吸纳,保障劳务报酬。清新区坚持“能用人工的尽量不用机械,能组织当地群众务工的尽量不用专业施工队伍”原则,优先吸纳本地劳动力参与建设并足额支付劳务报酬。其次,依托项目实训,提升技能水平。清新将工程项目转化为实训平台,深化农村工匠培育,联合施工单位开办农民工技能培训班。此外,开发公益岗位,兜牢民生底线。结合项目后期管护需求,清新因地制宜开发公益岗位,定向安置困难群体实现稳定就业。

坚果现代化加工中心。清新区“百千万工程”办公室供图

  深化以奖代补模式,激发村民共建共享内生动力。针对小型公益项目建设难题,清新区出台了《清远市清新区农村小型公益性项目建设以奖代补实施方案》,系统规范项目流程,明确对实施公益事业项目的村集体,按照项目实际结算金额的80%进行奖补,旨在通过财政资金带动村民和社会投入,全面激活群众参与乡村建设热情。据悉,今年清新全区已统筹安排公益事业财政奖补资金360万元,支持涵盖村内道路硬底化、小型灌溉沟渠修建、安全护栏、挡土墙、路灯建设、危房清拆等98个公益项目,带动村民自筹及社会投入超100万元,发动群众超5000人次参与。

  拓展入股分红模式,构建多元联农带农长效机制。近年来,清新区以“资源变股权、农民变股东、收益有分红”为核心路径,系统推行土地、宅基地、资金多元入股模式,引导村民深度融入乡村产业链条,持续分享产业增值收益。一方面,清新实行土地入股保底分红,引导农户以土地经营权入股合作经营。另一方面,多渠道鼓励村集体以资金入股优质企业,吸引资金入股稳定收益。

现代化茶园。清新区“百千万工程”办公室供图

  推广积分激励模式,提升基层治理参与效能与水平。连日来,清新坚持试点先行、全域铺开,大力推广积分激励模式,有效引导群众从基层治理“旁观者”向“主人翁”转变,提升治理效能。首先,试点先行探索有效路径。浸潭镇五一村作为全区先行试点,创新推行“和美积分”制度,将环境整治、纠纷调解、志愿服务等乡村治理事务量化为积分,村民累积积分可兑换生活用品或荣誉表彰,形成“治理—积分—激励—再治理”良性循环。其次,全域推广凝聚治理合力。在试点基础上,清新积分激励模式向全区各镇推广,形式持续创新。例如,禾云镇东社村创新推行“积分制银行”,龙颈镇设立“志愿者积分文明超市”,均将村民道德行为、治理参与等量化为积分进行激励。全区实行积分制的行政村占比达40%,累计50万人次参与。

  目前,在多措并举的改革创新推动下,清新区上下协同推动“百千万工程”的良好局面正在形成,全民参与基层治理的良好氛围正在为“百千万工程”凝聚强大合力。(完)

【编辑:黄强】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Copyright ©1999-2025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