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受访者供图
中新网广东新闻8月4日电(记者 李怡青)探讨在新时代做好侨的文章,继承发扬潮汕善堂文化等潮汕优秀传统文化,建设和美侨乡,服务一带一路倡议民心相通大业的历史资源和现实举措,日前,在“八二风灾”一百周年纪念日,由汕头大学潮汕文化研究中心、汕头市华侨历史学会、汕头大学历史学教研组主办,汕头大学图书馆特色文献部、汕头大学宗教文化研究中心、汕头市澄海区博物馆协办,汕头市澄海区东里镇“新时代文明实践站·起凤陈公祠”承办的“‘八二风灾’史料整理与研究工作坊”,在汕头市举办。 1922年8月2日,12级的太平洋第5号台风叠加天文大潮,在汕头正面登陆,击毁沿海150公里堤防,造成了潮汕地区大规模房屋倒塌,人员伤亡数十万。这场被中央气象台列为20世纪中国十大气象灾害之首的自然灾害,史称“八二风灾”。灾情发生后,潮汕地方社会各界,特别是善堂善社等民间慈善团体,主要在潮汕华侨等旅外潮籍乡亲及其社团的鼎力捐助下,积极开展赈灾工作,取得了有目共睹的显著成果。 工作坊共分4场专题报告。运用收集的特刊、报告书、海关档案、地方志等纸质文献,实物史料,口述史料等不同类型的丰富资料,深入回顾了“八二风灾”的惨烈灾情,和灾后重建家园的艰辛过程,旅外潮籍乡亲及其社团,善堂善社、救灾公所等地方救济团体在救灾工作中所发挥的重大作用。 汕头大学特色文献部主任、汕头市华侨历史学会秘书长金文坚说,出席活动的专家学者、文史爱好者们进行自由发言和集体讨论,达成共识,认为在“八二风灾”100周年之际,很有必要整合各方力量,合作开展“八二风灾”各类史料的系统全面的汇集、遵循学术规范的整理和公开出版,以期进一步发挥“八二风灾”史料的学术价值和现实功能。(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