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网广东新闻3月17日电 (记者 唐贵江) 随着我国人口老龄化的进展,常见于老年人的肿瘤疾病发病率正逐年攀升,多发性骨髓瘤便是其中之一。每年三月是国际多发性骨髓瘤关爱月。多发性骨髓瘤(MM)是血液系统第二大常见的恶性肿瘤,多发于60岁以上的老年人群,堪称银发族的“血液杀手”。 ![]() 活动现场。主办方供图
“这是一种由浆细胞增殖‘失控’所导致的恶性疾病。人口老龄化的不断加剧、环境因素的改变及检测能力的增强,让多发性骨髓瘤在我国越发常见。”中山大学附属肿瘤医院血液肿瘤科夏忠军教授介绍,“在临床上,我们习惯将它的核心症状称为‘CRAB’(‘螃蟹’)四大表现,C代表高钙血症、R代表肾功能损伤、A是贫血、B是骨病。” 广东省人民医院血液内科钟立业教授认为,“MDT(多学科会诊)是诊断、治疗多发性骨髓瘤最合理的模式,通过这一模式,可以在复杂疾病患者首诊的时候,把患者转接至对应科室,这对于改善多发性骨髓初诊的误诊、漏诊情况及并发症的治疗是非常具有推动性作用的。” ![]() 活动现场。主办方供图
“而接受规范化治疗是患者获得深度缓解的重要保证。”南方医科大学南方医院血液科魏永强教授表示,“随着国家医保覆盖范围的持续扩大、药物可及性不断提升,可供患者选择的创新治疗方案也越来越丰富。” 据了解,达雷妥尤单抗已获批用于单药治疗复发和难治性多发性骨髓瘤成年患者;联合方案用于至少接受过一线治疗的多发性骨髓瘤成年患者;联合方案用于治疗不适合自体干细胞移植的新诊断的多发性骨髓瘤成年患者。2021年12月,达雷妥尤单抗注射液作为抗癌新药正式被纳入国家医保目录,并于2022年1月正式落地执行。 对于多发性骨髓瘤诊疗的未来,专家持乐观态度。夏忠军教授表示,“免疫治疗在多发性骨髓瘤治疗领域起到非常重要、甚至是决定性作用。”(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