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 索
本页位置:广东新闻网 > 正文

专家:中国与东南亚人文交流应在对话、共享中实现

http://www.gd.chinanews.com    2022年08月30日 19:39     来源:中新网广东

  中新网广东新闻8月29日电 (许青青 钟燕慧)由华南师范大学东南亚中文教师教育学院/东南亚研究中心,以及国际中文教育南方联盟联合主办的“深化与东南亚国家人文交流研讨会”28日在华南师范大学举行。

  来自广东、福建、云南,以及印尼、菲律宾、柬埔寨等海内外的与会专家学者及教学实践者通过案例分析和经验共享展现了当前海外“中文”的教育和文化传播的新动态、新思考。与会专家均认为,文化和文明的交流并不是单向的,中国与东南亚国家的人文交流应在对话与共享中实现。

  华南师范大学副校长吴坚在研讨会上指出,东南亚是粤港澳大湾区与“一带一路”的交汇点,也是全球华人华侨最大的聚居地,受儒家思想文化圈影响大,华文教育实力雄厚。许多东南亚国家兼具东西方文化,在多民族多语言多文化的融合发展中形成独特的风情,同时也增加了国际中文传播的复杂性。

  他认为,当前国际中文教育既有着前所未有的机遇,但也面临着挑战。一方面,海外中文教育的需求端发生了很多新变化,需要找到这些变化以及这些变化产生的原因和背景。另外,随着海外“中文热”的逐渐高涨,海外中文教师队伍越来越壮大。多元社会化力量的加入,科学推进对专业力量的培养,关系到当前及未来相当一段时间师资力量的梯队建设和储备问题。

  他表示,在当前的全球化格局中,“中文”二字承载的语言及其深厚的文化也在不断产生新的动态,非中文母语习得者对“中文”的感知、学习和反馈,要求国际中文教育工作者不能忽视中文的传播方式和传播渠道的新变化。

  广东外语外贸大学中国语言文化学院副院长陈恩维指出,中国和东南亚同处于汉字文化圈。作为中华文化最具影响力的文化符号,汉字造就了具有独特思维方式和表达方式的文化系统。所以,中国和东南亚的人文交流,因充分考虑到这一共同的文化基础。

  “汉字是对亚洲地区的‘拉丁语’,东南亚各国保留了大量以汉字书写的文化典籍。但是,目前的国际中文教育比较注重汉语口语的教育,导致了很多汉语学习者会看不会写。”他说,中国和东南亚的人文交流,应充分利用这些珍贵的文化资料,同时重视诸如“二十四节令鼓”这类融合了中华文化和东南亚本土文化的非物质文化遗产。

  他表示,文化和文明的交流从来都不是单向的。中华文化在传播的过程中,早已在东南亚当地融入了本土文化,形成了具有当地特色的文化,并与中华文化“我中有你,你中有我”。因此,中国与东南亚的人文交流要在对话、共享中实现,和东南亚国家一道传承我们共有的文化遗产。

  伊朗马赞德兰孔子学院院长徐歆玉则通过结合伊朗的社会文化及语言风俗特点,对伊朗中文教育情况进行了梳理和分析,他提出,中伊友好关系的提升正快速推动中文教育在当地的热度,建议加快与当地不同层次教学需求的对接,以提供更精准的中文教育服务。

  印尼培民国际学校华文教师/和谐汉语中心校长兼华文教师郑金芳分析了疫情对印尼华文教育的影响,她介绍,疫情导致师生人数有所减少,尤其是学生人数大量流失,而长期的网课效果不佳,课堂效果控制难。但客观上促进了印尼的数字化教育,网络教学出现新气象,如学生可以跨区域选择学校。

  华南师范大学国际文化学院教授方小燕作总结时表示,国际中文教育的本质就是要“文明互鉴”,“鉴”代表镜子,文明互鉴关也即人文交流的第一关,首先就要双向了解,双向交流。海外中文教育恰恰需要走出课堂,拓展人文交流的时空限制。(完)



[编辑:方伟彬]

分享到:31K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