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 索
本页位置:广东新闻网 > 正文

江门“粽子婆婆”手工包粽50载 传承侨乡传统制作技艺

http://www.gd.chinanews.com    2022年11月01日 00:08     来源:中新网广东

  “来来来,刚刚出炉的宅梧柴火粽,大家快来尝一尝!”在广东鹤山宅梧镇双龙村的裕糦粽子厂里,年过7旬人称“粽子婆婆”的黄丽红在兴高采烈地招呼客人品尝她自己包的粽子,这位“粽子婆婆”已经坚持手工包粽子50余载了。

黄丽红婆婆在裹粽子
黄丽红婆婆在裹粽子

  广东江门是中国第一侨乡。祖籍江门的海外华侨华人有400多万,故有“海内外二个江门”之说。侨乡江门除了“侨”资源丰富之外,江门的美食也是闻名遐迩。除了新会陈皮八宝鸭、古井烧鹅、马冈豉油鹅、台山烤鳗、台山金蚝、鹤山白水角等美食之外,江门侨乡的手工柴火粽也是让众多食客趋之若鹜、闻香而来,而鹤山宅梧镇的手工柴火棕在江门侨乡的手工柴火粽之中是具有代表性的。

  粽子作为中华历史文化积淀最深厚的传统食品之一,从南北朝以后,百姓祭奠屈原,端午食粽的风俗,千百年来就这样在中国盛行不衰。粽子的种类繁多,因地区不同,由内置材料乃至粽叶,都有着根据当地人口味有所差别,连包裹的形状,也有很大的不同。侨乡粽属于广府白粽的一种,外形一般为四角多边形,包扎非常讲究,粽子内置糯米、腌制咸肉、蛋黄、红豆、花生等等配料,用粽叶裹紧,因粽子角都是扭的,故此又叫扭角粽。

  据了解,粽子制作技艺于2010年入选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其精髓在全国各地世代传承,展现着中国人饮食文化的至简之道。在江门鹤山宅梧镇双龙村一带,粽子制作已有一百多年的历史。

江轩供图
江轩供图

  对宅梧的村民来说,粽子不仅仅是端午祭祀供品,并不只是端午节才吃,平时邻里乡亲有喜庆吉庆的事,都聚合在一起包粽子。上一代人,盖砖瓦结构的房子在上梁时,大人都会往屋子里“抛粽子”,小孩子们一拥而上,抢到粽子寓意吉祥安康,场面特别热闹。粽子成为宅梧当地人深藏心底的温暖记忆。

  “我是在1969至1971年参加新会崖门围垦造田的时候学会包粽子的,”黄丽红说,“那可是一段难忘的经历啊,当时我还不满二十岁,负责煮饭,那时候生活不像现在这样丰富,就包一些冲菜、碎萝卜干馅料的粽子。而且粽叶是不能丢掉的,要洗净,晾干,放起来,来年还可以再用。”

  在今天,想要吃上一口优质的柴火粽子也并非易事。裹粽制作过程中,工序繁多。要做到摘粽叶、洗粽叶、淘米、剔肉、去皮、切肉、裹扎、烧制等制作粽子的环节全靠手工。“把做好的粽子,放入柴火灶上熬煮,还要间断性地给粽子翻身,让糯米充分熟透,馅料充分融入糯米当中,熬煮7个小时以上才可出炉,否则就不够火候。这样才是最正宗的。用煤气或者其他方式煮出来的粽子会缺少锅气的味道。”黄丽红说。

  50多年来,“粽子婆婆”黄丽红坚持用柴火用传统手工制作技艺裹粽子。2021年1月,时年72岁的黄丽红和合伙人刘东群共同经营的食品加工小作坊顺利拿到营业执照。当地人都亲切地称呼她叫“粽子婆婆”,她希望能够把这种有百年历史的侨乡传统手工制作技艺传承下来。

  据了解,宅梧粽子制作技艺现正申报鹤山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非遗申报工作的开展,不仅进一步深化了宅梧粽子的文化内涵,也为宅梧粽子产业未来发展奠定了深厚的文化基础。(江轩)



[编辑:黄强]

分享到:31K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